第6節 秦漢印臨摹 篆刻臨摹
古今篆刻家,皆從臨摹人手學習刻印。臨摹,又須從秦漢印開始,所謂“印宗秦漢”。相傳明代朱簡曾臨漢印三千余方,然后能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篆刻的臨摹也包括摹和臨,似乎與書法一樣。但由于篆刻包括篆與刻兩道工序 【
書法字典www.philscommercialcleaningllc.com】,從前面所講的“印稿上石”法可知,它實際上有摹寫、摹刻、臨寫、臨刻四種形式。
用復印法將范印印稿上石,然后依據石上墨痕,準確地刻去空白處,留下黑墨處,即為摹刻。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只練刀不練筆。學習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作大量的刀法練習。若能適當留意筆法、字法等,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入門之法。
一般說的摹印,應當包括摹寫和摹刻。摹寫用“雙鉤廓填”法,即先將范印印蛻上覆以透明或半透明紙,然后用鋒穎極銳的小毛筆蘸濃墨,將印文雙鉤出來,冉將輪廓之內(對于朱文印)或輪廓之外(對于白文印)的部分填滿。當然,鉤白文印,須落墨于印文筆畫之外,鉤朱文印則落墨緊貼筆畫線條之內。鉤線須十分謹慎,務求準確,以免失去原印精神。對于線條較細的朱文印,宜采用“影寫”的方法,即盡可能一筆摹寫出一個線條,而不是雙鉤成線。這種方法,更利于關注線的提按頓挫、方圓曲直等變化,體現筆力。影寫線條寧缺毋過,不足之處可用筆尖逐處細心填補,斑駁漫漶之處,亦以此法修填。
臨印,包括臨寫印稿和直接臨刻兩種方法。對臨印稿,比影寫難度更大,須要既把握布局、結字的位置關系,又保證線條的韻味、質感。通常須將范印印蛻先行賞析,掌握其風格意趣特點,對章法、字法、筆法作深入的理解,然后提筆臨寫。臨寫印稿,可原大。也可放大。又分二法:一種是臨寫在紙上,再用水印法渡稿到印石上;另一法是直接反臨到印石上。
臨印還可分為實臨和意臨兩類。前者力求逼似原作,以惟妙惟肖為目標;后者摻入己意,或摻入別家方法、意趣。前者用于理解地模仿此家;后者意在立足此家又不被此家束縛。
直接臨刻是最難的,過去被稱為“刀書”。若有原印,最宜臨刻。不只將印面效果臨出來,而且可以逐刀推敲,掌握所學某家的用刀特點。臨刻有時不拘泥于位置關系.而是求整體精神面貌。
摹刻中,印稿上石有時不十分清楚,在刻石時也須時時對照原稿而落刀、行刀。所以說摹印巾也常包含臨印的成分。有些初學者一俟印稿渡畢,便將它丟棄,或擱置一旁,是很不好的。其實摹臨結合.最有利領悟細節和原作精神。
1.秦漢印臨摹
學習印章須自秦漢印人手,好處有三:一是從一開始就接觸正宗的篆法,二是把握穩健、渾厚、圓潤的線條和相應的刀法,二=是形成樸實、大氣的審美取向。
秦代的官方文字是小篆,但秦詔版、權量的文字,與秦刻石相比顯得較為方正。印章用的“摹印篆”,困須比較緊密地排布于方寸之問,也多以方代圓。但秦時尚未將線條完全屈曲盤回如漢印,作為小篆的變形,它還保留了不少小篆的結字痕跡。比如“印”字,還沒有將末筆垂下的尾巴脫去。“上林郎池”中的“上”字、“池”字,都有自由的弧線。私印中“呂如”、“機交”都沒有刻意將方格填滿,自然地留朱,使布局顯得生動。
秦印多陰文鑿刻,線條挺拔、流暢而瘦勁,起、收和轉角處,往往圓潤,處理得十分精到,了無輕佻淺薄之態,由此而鈐出的封泥,同樣顯得精妙。正因為沒有刻意地排緊排滿,故能讓線條像小篆那樣保持粗細基本一致。掌握線條的剛柔曲直,是學習秦印的一個關鍵。
漢印較之秦印,在布局上更趨飽滿、充實。成熟后的漢印印式,多無邊闌界格,印文直逼印邊。印文字間、行間的空隙.往往也留得很少。漢印用“繆篆”,較“摹印篆”更趨于端方、密實。有不少漢印,十分講求充實感,或將印文線條加粗,或者將線條作多層的盤回。官印中的“別部司馬”、“廣漢大將軍章”,私印巾的“郭憲”、“王遂之印”,都屬于這種基本不留朱的“滿白文”印。
漢印的線條,因結體的需要而趨于橫平豎直,且將各種點畫基本上轉換為橫和豎。大的圓弧線和長斜線幾乎很少f出現。初學應細心體悟繆篆高度地取網為方、納圓成方的規律。漢印亦多用于鈐封泥,故印多陰義。除滿白文外,大白文、細白文亦各有特點。玉印堅硬,多琢制,線條光潔。如“任疆”。
(1)秦官印

(2)秦私印

(3)漢官印

(4)漢私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