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書法教材 > 毛筆 > 篆書津梁 (學書津梁叢書) >《篆書津梁 (學書津梁叢書) 》 第 1 章 篆書概說

篆書的審美特征

時間:2015-09-21

第2節 篆書的審美特征

   一、由漢字的起源看篆書的審美來源  文字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篆書主要是指可供我們學習、取法的從殷商以后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但可以肯定的說,在殷商甲骨文之前,中華大地上一定有文字存在,因為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相當成系統的文字了。探討甲骨文以前的文字形態也即篆書的來源問題,使我們既可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及其形體的演變,亦有助于我們理解篆書字體的發展和篆書美的根源。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種文字中①,只有漢字從產生以來,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從未有過斷層,一直到現在仍在使用。漢字最早形成的確切時代,由于實物資料的缺乏,暫時還難以準確回答。而自古以來人們對于漢字的起源就有各種各樣的說
①另外兩種文字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內后,但至公元前第4世紀即消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出現于公元前2100年前后,至公元前第5世紀即不再使用了。
法,如“結繩說”①、“八卦說”②、“起一成文說”③“倉頡造字說”④等,但結繩只是先民輔助記憶的手段,八卦主要用于卜筮,其八個符號本身并無明確的音和義,“起一成文說”過于穿鑿附會,至于倉頡,傳說是黃帝的史官,他作為遠古時期專門掌握、使用文字的高級知識分子,對以前零散無序的原始漢字有搜集、歸納、整理、加工、規范甚至創作之功,努力使之成為一套有系統的文字,是有可能的,故古人把倉頡描繪成“四目”的樣子,以示對這位為人們帶來智慧的英雄的崇仰。但把漢字說成是倉頡一人所造則不盡合理。文字作為一個民族交流思想的工具,應是由人們在漫長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緩慢形成的,倉頡并非是從無到有地創造了漢字,他只是遠古眾多“倉頡”中的一員,對漢字的逐漸成熟起著重要作用的一位代表人物。
  所以我們探討漢字的起源還應依據考古的發現。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有關實物資料看,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刻畫符號及原始圖畫與原始文字有很大的關系。據統計,半坡出土陶器上的各種刻畫符號約有100余個
④《韓非子·五蠹》厶謂之公。”
③宋鄭樵,至則環繞勢,一之道盡矣。”
②《易·系辭》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①《易經·系辭》注:“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1-1 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其中類似數學的符號有可能屬于文字的低級形態。除此之外,比較重要的尚有姜寨陶文馬廠類型文化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約有六千年之久,我們雖無法證明這些符號已具備文字的功能,但它作為文字的萌芽和起源之一是可以肯定的。在半坡陶器上,除了刻畫符號之外,還可見生動的圖畫,我們從這些陶器上繪以的各種豐富的花紋和圖案來看,先民們已經擺脫了簡單模仿自然界事物的階段,而能熟練運用點線的大小、長短、曲折、交叉等手段繪出令今人贊嘆不已的極富于想象又變化多端的圖案。從圖中的那些人面紋、鳥紋、魚紋圖案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他們已開始具有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概括能力,有些圖案如魚形、網形,與甲骨文的魚字、網字是很接近的。這種比較并非是說甲骨文的魚和網字是由半坡陶器上的圖繪直接演變而來的,二者在時間和空間上還有較大距離,這里只是為了說明圖畫與象形文字的關系,即所謂的“書畫同源”。我們注意到上述這些符號和圖畫都是用線條來表現的,雖還不能起到交流語言的作用,但已經啟示人們在追憶、記載社會生活現象時,不必再用逼真的圖形去模擬實物,而可以通過線條去摹仿自然實物,這無疑對以后以象形、指事手法來創造文字有強烈的啟發作用,并使后代創造文字時能夠“匯備萬物之性狀,博采眾美”。我們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我國文字為何天然即具有很強的藝術素質,以及張懷ꇽ所說的書法線條筆畫具有“囊括萬殊,裁成一相”的道理,就會發現中國的漢字形體和線條來自大自然的各種變化,蘊涵著自然界各種美的規律,它的筆畫、線條濃縮著先民們對于美的認識,這是中國書法的精髓。

  此外,距今4000~4500年左右的、屬大汶口文化的、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尊外壁接近口沿部位有下面幾個符號金文的某些文字形體頗為相近,有些古文字學者已將其作為文

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符

字來考釋,如于省吾①、唐蘭②、李學勤③等,其數量不多,形似圖畫,還看不出與語言之間的關系,但與仰韶文化的刻畫符號有著本質的區別,仰韶文化的符號還是抽象的刻畫,而大汶口文化的符號已具備了“畫成其物”與“比類合誼”的造形方法,這與古漢字的造字方法是一脈相承的,故保守的說,山東大汶口文化后期的陶器符號已經有了從圖畫向象形文字轉變的跡象。因此可以認為,漢字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石器時代中后期展。

③《見字初階》②《見報》①見

  二、畫成其象,博采眾美

  張懷在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ꓽ多,因名之為字。題于竹帛,則目之曰書……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瀆,地之文也;城闕朝儀,人之文也。”①文中認為文字源自天文、地文、人文,并將倉頡描繪成“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他是通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后,才創造出文字,致使“天雨粟,鬼神哭”,認為天機被泄露了。中國文字公認來源于象形,造字之初,文字是“象天法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以“隨體詰詘”的方法創造出來,它包羅了天地萬物和人自身的形體結構,所謂“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而后孳乳成字,再歷經后世“能者”的千錘百煉和不斷的發展,遂有了今天的書法藝術。李則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

  結著中國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規律的認識。”而“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

  形美的特性深深地浸入到漢字的核心,以后發展至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它仍潛移默化的存在。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中國字在起始的時候是象形的,這種象形化意境在后來‘孳乳ꓽ多’的‘字體’里仍然潛存著,暗示著。在字的筆畫里、結構里、章法里,顯示著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動作的關聯。”②故可說漢字原始形態內蘊涵著書法藝術形態美的根源,后世書論中認為書法能夠“書乾坤之陰陽”、“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的原因即在于此。清末劉熙

 、谧诎兹A

 、佟稓v代書法論文選》

  在其論書也,謂于山川、日月星辰、云霞草木、文物衣冠,皆有所得。雖未嘗顯以篆訣示人,然已示人畢矣。”李陽冰的“篆訣”就是“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情狀者”,從自然萬物中體會方圓、曲直、起伏、俯仰、斜正、疏密、離合、虛實、屈伸、疾徐等的變化以及美的規律,遷想妙得,運用到篆書創作中去。

  在書法諸體中,篆書的象形性最強,無疑應是最能體現上面所說的原則的,它將每個字形原本所包含的底蘊和意趣用一種類似抽象圖畫的手法表現了出來,它本身還體現和寄托了先民們對自然、生命的美好情感和審美意味,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殊的思維和審美心理,它以世上本不存在的線條線是不占空間的,繪畫中的線在實際中也不存在,物體只是以面形式存在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畫面。后世書論家們也每每從這個角度來贊美它,如漢末蔡邕在曰:紓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뿹。揚波振撇,鷹ꇽ鳥震,延頸脅翼,勢欲凌云;蜉p筆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v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斜趨,不方不圓,若行若飛。遠而望之,若鴻鵠群游,駱驛遷延。

  晉衛恒在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矯然突出,若龍騰于川;渺爾下頹,若雨墜于天;蛞P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或縱肆婀娜,若流蘇懸羽,靡靡綿綿。是故遠而望,若翔風厲水,清波漪漣,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衛恒文后又說上述的形容乃是“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辭之所宣”之產物,可見篆書最易給人以這方面的聯想,也是篆書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

  三、圓勁古雅,停勻婉通

  書法在用筆上主要有中鋒、側鋒等,傳統上極其強調中鋒用筆,而所謂的圓筆中鋒即源自篆籀。在各體書中,篆書用中鋒是最純的,尤其是小篆,幾乎是筆筆中鋒,故后世亦稱中鋒筆法為“篆法”,以有“篆法”為高古、古雅,是人所欲追的目標,如米芾在氣”,文彭稱贊懷素的狂草“筆法高古”,其原因即是他們用筆中多有“藏鋒內轉”法寫出的筆畫形態上粗細變化不大,給人以圓潤、典雅、莊重的靜態美。“篆書之圓勁滿足,以鋒直行于畫中也”

  它要求用筆的起收,含蓄蘊藉,以圓筆為主,在圓曲中又得勁直之致,而絕無松弛疲敝之憾;篆書取勢委婉攸長,貫通暢達,孫過庭在賅,金針度人,它要求行筆之時,氣韻沖和,平心靜氣,徐緩前行,左戾右引 【遼寧的書法家www.philscommercialcleaningllc.com】,使氣脈隨著圓轉延連的線條婉轉暢達,直至收筆,仍具余勢?梢哉f,只有真正掌握了篆書的書寫,才可能正確理解、悟出中鋒的含義,并對體會側鋒的用筆有著極大的幫助,也才能體悟前人所說的“釵折股”、“錐畫沙”、“印印泥”等中鋒用筆的含義,從而真正理解中國書法用筆的真諦。王澍在和章法,極具辯證。篆書初視似乎都是整齊劃一如算子,實際上即使工整如秦篆,仔細觀察也會發現其字形并非是大小一律的,而在金文大篆中這種“參差”后的“整齊”更是其主要特色,米芾曾說:“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

  之形間,形體或正、或斜,各盡物形,奇古生動。章法亦復落落,若星辰麗天,皆有奇致。”我們來看一些鐘鼎彝器的金文,如短,或俯或仰,欹斜跌宕,參差錯落,“使人見之如仰觀滿天星斗,精神四射”①,宗白華先生曾說:“中國古代商周銅器銘文里所表現的章法美,令人相信倉頡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獲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就像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里抽出樂音來,發展著樂音間相互結合的規律,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對這種落落若星辰麗天的章法之美,我們可以用“停勻”二字來概括,是一種極其協調的美。

  

來評一下

相關章節

狼友国产微视精品一区二区,狼友精品视频免费观看,狼友免费视频观看网站,狼友视频app网站入口,狼友视频高清版在线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