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ilscommercialcleaningllc.com/ 書法愛網
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逐漸成熟發展,不斷創新求變,在實用中求美.在抒情中求品,在技法中完善,在筆勢中創姿態,在筆意中立境界。
書法與寫字不同。書法是一門藝術,重神韻,具有欣賞價值;寫字為了交流,重整規,具有應用價值。書法所以成為一種藝術,有兩個要素:一是漢字取法于意象;二是工具的魅力。既看形式,又有內容,并不是所謂“形式就是內容。
書法創作,必有規矩,要依法運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字法是基礎,筆法是核心.墨法是靈魂,章法是戰略(起統帥作用)。具體講要掌握四法:
一、筆法,就是寫好一點一畫的方法「書之妙道全在運筆二而法,立于一畫,是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同時筆線要有質感,像人一樣要有精神,要做到筆筆用力,字字用力,氣韻才能產生。
什么樣的筆線最美呢?
古代書家總結了八個字,即“藏筋抱骨,含文包質”,是筆線美的標準。筋骨是點畫的力度,筋骨不立,神采氣韻無由表露,血肉無以依附,含文,指外在神采氣韻;包質.指內在精神。文質兼備,是筆線美的另一審美標準。故書法要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書法才有感染力。近現代書家黃賓虹對線條又提出了四種運筆方法。即:
1.平。即錐畫沙,用筆要渾厚,有立體感。即人們常說的“骨法用筆”。
2.圓。即折釵股,用筆要骨力內涵,不露圭角。
3.留。即屋漏痕,用筆要自然,不雕琢。
4.重。即印印泥,用筆要沉著不浮,力透紙背。
以上是筆線美的最高境界。
二、字法,就是組字的方法。要求字字要有變化,無變化就不成為弓法。同點同畫同旁同字,都要各具姿態。如王字《蘭亭》中20個“之”字,
米芾300個捺畫,全部各不相同。
三、章法,章法就是關系法。要將各種不同的矛盾有機和諧地組成“統一、變化、協調”的整體。即:賓主分明,首尾呼應,顧盼生姿,一氣貫注,對立統一,氣韻生動。這確是關系書作成敗的一件大事。
四、墨法。就是用墨的方法,墨分五色,濃、淡、干、燥、潤運用得當,節奏、神韻皆由此生。
我想,除充分運用上述技法外,還須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要反復探索四個要決。
1.一提一按出力度。起(提)倒(按)是力度的綱領。要提得起,壓得下,提而不飄,壓而不死。這是技法中常用的方法。
2.一快一慢出節奏。一點一畫皆有快慢,慢要澀進,快要提飛。主筆宜慢,以穩字勢,輔筆宜快,以生活脫。所謂沉著痛快,是產生節奏、旋律的要訣,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功。
3,一方一圓出風格。方取雄勁,圓取妍美 【
上海的書法家www.philscommercialcleaningllc.com】,它是產生各種姿態、筆勢的重要表現。如篆取圓,隸取方,魏碑以方為主,行草方圓并用。因此說,它是產生書法風格的綱領。
4.一正一側出剛柔。正(中鋒)厚重,側(側鋒)取妍美。一剛一柔,方可神完氣足,陽剛美、陰柔美是書法美的兩大藝術特色。也是書法線條中產生骨肉的
主要技法。多骨無肉就是枯骨;多肉無骨,就是“墨豬”;有骨有肉,方精神飽滿。
二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使點畫精到完美,還須注意如下四點:
1.宜曲不宜直。點畫不能直來直去,它是形態的綱領。事實上,沒有一個點畫是筆直的。書法以曲為美。完美的運筆,總是似宜而曲,曲中有直,這是中國人的審美理念。
2.宜重不宜輕。線條要寫得凝重沉穩,不宜寫得輕浮軟弱。
3.宜慢不宜快。寫草書要按正書寫,開始寫字的人,更要注意,快了一來筆法不精到,二來會出現胡涂亂抹現象。
4.宜活不宜偶。寫正書要按草書筆意寫,要動靜相宜,活而不板,
三要用好書法的四個基本要素。
1.審美是書法藝術的前提。無美就不成為藝術,故要依美組字,按美創新。書法才能賞心悅目,富有生命活力。
2.抒情是書法藝術的先決條件。“書為心畫”,寫字就是寫心性也。書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個性不FL字則迥異。書法的境界實際是思想感情的境界。
3.變化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所在。千篇一律狀如算子,就無生機活力。
4.創新是竹法藝術發展的動力。不創新,就會停滯,如何創新?“取象萬物,遷想妙得”是書法藝術創作的規律。四要根據老年人學習書法的實際,著重注意如下幾點:
1.兩個功能并重。先把字寫好.再轉入書法學習。
2.練好基本功。①臨摹。邊臨邊創,在意臨中創新。②功力。字是寫出來的,“字無百日功”就是這個道理,字有功力,就會產生氣韻、神采。古人有言,有氣就有力,有力就有勢,有勢就有神。
3.注意兩個結合。①碑帖結合。碑,解決古樸、大氣、老辣的問題;帖,解決溫雅、秀美的問題。②學思結合。解決“化”的問題,邊學邊想,才能化解。見諸行動,否則學歸學,做歸做,進步不快。
4.在傳統中創新。如撇開傳統,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也會曇花一現,只守傳統,不創新,多缺乏時代氣息,也無生機與活力。我的宗旨是:堅持傳統,當隨時代,適應環境,逐步轉型。方法是:意臨、集字、脫胎,三步走。原則是:以漢字為載體,以美為依托。既重形又重文,雅俗共賞。用理論指導書法,用才情提高書境。貼近生活,服務人民,才是美好的途徑。
上一篇:唐太宗等君王對書法的貢獻
下一篇:孫過庭《書譜》形式和書法特點